close

mu dan ting  

第三十九集 -- 情難訴《牡丹亭》

情難訴,而且「只有」情難訴,因為情是真正屬於人、而人所能真正擁有的。

在「情」之後更深一層的性愛之「欲」,特別是女性的欲,連提起來都是「淫鄙無恥」的。


而湯顯祖卻第一次在戲劇《牡丹亭》中以明白和肯定態度指明:

「欲」才是「情」的基礎,它是美好的、應該得到合理滿足的生命衝動,並以傑出的藝術創造表現了它的美好動人。

這種描繪對於封建禮教的衝擊,它所包含的人性解放精神,無疑要比一般地歌頌愛情來得強烈。

 

牡丹亭是約定再世姻緣的地方。

生命,是被時間輾向前的過程。少年、壯年、老年,如此一百年結束。其中有

失意稱心、有功業財富、有份量不等的福祿壽,除此之外呢?

被譽為「崑劇之母」的《牡丹亭》,又名《還魂記》, 是一部美麗的詩劇,它的抒情氣氛極為濃厚。

 故事 寫南宋時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私自遊園,在夢中與素不相識的書生柳夢梅幽會,盡男女之歡。無奈夢醒人去,她也因憂鬱過度而死。死後,她一縷相思無法忘懷。於是她重返人間,要尋回當年的一瞥之愛。

 

她的父親杜寶陞官離任,葬女於官衙花園。柳夢梅上京赴試時路過此地,在花園內拾得杜麗娘臨終前的自畫像。

 

他觀畫思人,終於和杜麗娘的陰魂相會。柳夢梅挖墓開棺,杜麗娘起死回生,兩人結為夫婦。

 

 

thumbnailCA8Y13NB   

這是寫於四百年前的劇作,在崑曲中甚為膾炙人口。湯顯祖在<標目>的序辭中說: 

「忙處拋人閒處住,百計思量,沒箇為歡處。

  白日消磨腸斷句,世間只有情難訴。

  玉茗堂前朝復暮,紅燭迎人,俊得江山助。

  但是相思莫相負,牡丹亭上三生路。」

這段話很明白,第一句講他對現實社會的失望,第三句講他的創作過程,第四句講他的創作主旨。

 至於第二句就有點意思, 為什麼會「難訴」?

 

我覺得所謂的「情難訴」,第一層就是「情之動」,這也是《牡丹亭》前身「杜麗娘慕色還魂話本」的重心所在。

 

青春男女,初慕情色。看著日暖風生,萬物都被呵護了、愛惜了。

美好的春光、美好的身體,便引出了對親密關係的美好想望,這是常情。

 

所以當杜麗娘走入庭園,迎面「夢迴鶯囀,亂煞年光遍」時,眼中所見是「裊晴絲,吹來閒庭院,搖漾春如線」,心中所念是「炷盡沈煙,拋殘繡線,恁今春關情似去年」,身體所感是「步香閨怎便把全身現」,這些都不難懂。

 

但是,接下來該如何捕捉這種由敏感而寂寞、由寂寞而春情騷動的心理?

  

湯顯祖用了反襯,而且用得強烈、大膽。

 

原來姹紫嫣紅開遍,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。

  良辰美景奈何天,賞心樂事誰家院。

 朝飛暮卷,雲霞翠軒。雨絲風片,煙波畫船,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!

 

他描繪出這樣一個畫面:紫是姹紫,紅是嫣紅。園中這樣開遍的顏色,卻掩在斷井頹垣中。

 

「姹嫣」對著「斷頹」,可見「良辰美景」之上,還有一個人力無法掌握的「奈何天」,以至於真正能「賞心樂事」的,尋得出多少人家?

 

然而即便如此,在此等雲霞風色之中,難道「錦屏人」就該跟著平白「賤」了「韶光」嗎?

 

辭中傷春的力道十足。湯顯祖明寫愛情,暗寫無常,以極盛對極衰。

 

拿優美華麗,對上蒼涼的令人想掉淚的冰冷現實,突兀且逼人傷感。

 

如此一來,難怪杜麗娘的心底會「想幽夢誰邊,和春光暗流轉」的澎湃難平,也難怪她要埋怨父母誤她青春,急得說出「淹煎,潑殘生,除問天」的傷心話。

在千千萬萬個捨不得中,湯顯祖成功的把少女的一點情思染得又濃又稠。於是遊園之後,自然<驚夢>。

夢中飽滿了肉體歡愉。

 

湯顯祖的文學思想首先是主情,他所說的「情」又首先是包括性愛之欲在內的人生慾求。

在嚴格的封建禮教中,婚姻固不可以男女相慕的感情為先,但在一般的社會觀念上,對這種「情」多少有所容忍。

 

 

湖山畔,湖山畔,雲纏雨綿。

見了你緊相偎,慢廝連,恨不得肉兒般團成片也,逗的箇日下胭脂雨上鮮。妙,我欲去還留戀,相看儼然,早難道這好處相逢無一言?

他興心兒緊咽咽,嗚著咱香肩。俺可也慢掂掂做意兒周旋。等閒間把一個照人兒昏善,那般形現,那般軟綿。

 

一場夢中幽會,杜麗娘解了芳情,但思念的心也激得更高更焰。

 

「情難訴」的第二層是「情之至」,這是本劇特出之處。

 

海誓山盟、枕邊耳語,當然是濃情蜜意,但還不夠。要到怎樣的狀況中,人的情真意切才能說是到了極至?

 

湯顯祖設下的情境是:「天下女子有情,寧得如杜麗娘者乎?夢其人即病,病即彌連,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。

死三年矣,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。如麗娘者,乃可謂之有情人耳。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,生者可以死,死者可以生。

生而不可與死,死而不可復生者,皆非情之至也。 

因為情至,所以死亡也攔不住。人一旦開始了愛,就傾全力去追求,始始終終不改變,磨磨難難不改變,這才是至真至上。

 何況這份情,還由生攜之於死,由死攜之於生!何況這份情,只起於一夢!夢,都這般珍惜,就更見這份情的純度。

 當然,杜麗娘與書生還只是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,情雖至而仍新,來日方長。但湯顯祖擷取這一段青春遭遇,突出了存在於這份情中的品質,藉以說明愛情裡最為珍貴的部分。

 

情之所以至者,因為「一往而深」,因為「但是相思莫相負」,這不同樣能適用到七十歲、八十歲,適用到普天之下所有情境下的愛情?這正是湯顯祖眼中的世界:

 

人生不是被「生」「死」兩頭截斷的光陰。刻度生命的不是時間,而是遍存於每個人心中的情。情,定義了生命。人之生,乃是情生。人之死,乃是情死。

 情之難訴,還有一層是「情之圓滿」。

 

 從西方悲劇的角度,這是華人戲曲最受詬病的一環。怎麼萬事到頭總是大團圓?是不是太媚俗、太廉價了?

 

悲劇,使人同情,使人在同情中發問,從而激發出崇高的尊嚴。那大團圓呢,是不是只有博君一笑?

 

《牡丹亭》不同,情沒殉成,反而還魂,因為這是「情之圓滿」。用湯顯祖的話說,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表現的是「生者可以死」,《牡丹亭》表現的是「死者可以生」。

 

「情之圓滿」,是「情之至」的應然結果。悲劇中,我們可以看到人在性格、時代、命運的限制下是怎麼無力。

 

但我們不也想看人在追求自由幸福的過程中,是怎麼堅強,是怎麼有情人終成眷屬?

悲劇,該看它怎麼悲?團圓,也該看它怎麼圓?悲劇與團圓,只是藝術形式,單此不足以論斷孰高孰下。

 

  湯顯祖在人類的活動中獨獨挑出了「情」,用以表達他對這個生命和宇宙的觀察。因為情,足以超越人事、超越生死、超越命運、超越我們所受制的時空。

 

《牡丹亭》這齣戲真正傳達的訊息,不是初戀痴情,不是悲劇喜劇,而是一種人生滋味,一種哲學視野。

 

這是湯顯祖的生命情懷,也是他探索人生的結論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藝術紐約宜蘭民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