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還是懵懂少女時總是為情所困,一次情傷後一個主修經濟的學長告訴我,愛情其實是一門經濟學,必須要以理性為前提,冷靜地判斷、分析。
我們只需要跟著市場需求而走,當市場需要有錢時就令自己有錢,當市場需要有美麗臉蛋時就令自己有美麗臉蛋。
本來我一笑置之,因為我堅信愛情是一種虛無縹緲,無法控制與解釋的感情,從來都充斥著感性~如同

湯顯祖在《牡丹亭》里這樣寫愛情:「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,生者可以死,死可以生。」。

當我越來愈成熟,越是接觸這個社會,我才發現那個人說的不無道理。


愛情與經濟學看似兩種不相干甚至互斥的事物,一半海水一半火焰,然而,一段好的愛情並不能只有感性,也需要理性地去經營,而經營愛情的方法,有時也和經濟學的很多理論不謀而合。

愛情也是一種投資,也需要盤算計較,有人賺到終身幸福,有人賠到痛不欲生。
愛情的投資要精打細算,虧本生意做不得啊!

投資一段時間之後,如果收益還是不敷成本,就要考慮認賠殺出。

生活中,大多數人也早已習慣,將感性和理性用二元的區分法分開來

比如~

理性的人紀律嚴明,成功在握;

感性的人卻在生命的道路上載浮載沈,任由慾望宰割。

我以為理性其實只是感性的工具而已;

理性沒有目的,屬於過程,負責接受感性的使喚,是一條通向慾望的出口;

而感性卻能創造目的,決定生命的方向。

為了呼應感性層面的慾求,理性是最好用的工具,兩者的合作,讓慾望走上實踐自己的樓梯。

一個朝九晚五認真工作的人,並非比夜夜昇歌的人更理性,而是他嚮往成功與金錢大過於其他的娛樂享受;
而醉生夢死的人也並非喪失了理性,只是他選擇了不同的生活方式。



坊間有本「愛情經濟學」的書,裡面有一些不錯的觀點。
愛情中包含自利的成份,而這種自利成份,有助於配偶的效率利得。

意思就是,一人的自利,成就了兩人的利得。

愛人的人,把愛給了被愛的人,而期待被愛的另一方能夠回饋,於是,一方的自利,最終增進了兩人的總利得。
愛情中,其實是有「利他成份」。

而且,包含愛情在內的婚姻比其他的婚姻更具效率。
意思就是,愛情在婚姻決策中,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。
換句話說,愛情讓人美滿的結合,也讓彼此不輕易分離。

另外,愛情中含有著強烈的「剝削」模式~
主動愛人的一方,或獻殷勤的一方,很容易被另一方輕易的剝削剩餘價值。
意思就是,若沒有把握,別輕易愛上另一個人
否則,受苦的將是自己。

哥德曾說過:「男人愛慕一個女子是愛她現在的樣子,女人愛慕一個男子是著眼於他未來的前途。」

從投資的角度來看,看男人未來的女人比看女人現在的男人聰明,因為愛情是一場長期的投資,所以要從各方面衡量對方是否值得共度未來。

換句話說,未來的觀點是領先指標,現在的觀點則是落後指標,我們要看著前方開車,而不是看後照鏡開車。

從「邊際效用遞減法則」來看,由於男人喜歡女人現在的樣子,所以女人要隨時保持最佳狀態,不讓自己變成俗不可耐的黃臉婆;

同時也要積極進修投資自己; 旨在身體力行實踐哥德說過的那句話,抑制危險關係的膨脹。

所以,不論從哪個角度看,女人真的比男人聰明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藝術紐約宜蘭民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